
張彭春人權論壇現(xiàn)場
2014年9月,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設立了“張彭春人權論壇”,紀念張彭春先生及其在國際人權領域代表中國所作出的貢獻。張彭春(1892年-1957年),字仲述,天津人,中國教育家、早期話劇家,南開大學教授,同時也是一位外交家,他是南開大學創(chuàng)始人張伯苓的胞弟。1916年首次提出創(chuàng)辦南開大學的建議,被張伯苓稱為“南開大學的計劃人”。1946年作為中國正式代表參加聯(lián)合國大會第一屆會議,被任命為聯(lián)合國經(jīng)濟及社會理事會常任代表,提出了創(chuàng)立“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建議案。1947年在聯(lián)合國人權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人權委員會副主席,直接參與了《世界人權宣言》的起草,并且在宣言的起草過程中發(fā)揮重大作用。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秉承世界人權宣言的精神,在人權研究、教學與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2010年被批準為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11年獲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2013年8月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中國人權研究會的支持下與中國政法大學和廣州大學共同建立了“人權建設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南開大學的人權研究與教育具有跨學科的綜合優(yōu)勢,中心成員來自政治學、法學、歷史學、社會學、行政管理學、哲學、經(jīng)濟學等不同學科領域,有助于突破人權研究的單一視角。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舉辦系列張彭春人權論壇,邀請國內外人權領域的知名學者進行講演,旨在一方面紀念張彭春先生在國際人權領域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另一方面在于促進人權領域的交流、學習和人權理念的弘揚。
2014年9月19日下午,由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所主辦的第一期張彭春人權論壇在南開大學舉行。論壇由來自荷蘭烏勒特支大學的湯姆·茨瓦特教授主講,由常健老師和唐穎俠老師共同主持,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及法學院的近三十位師生參與了論壇。
茨瓦特教授首先引導大家回顧了張彭春作為中國代表對《世界人權宣言》的產(chǎn)生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如何盡量將包括“仁”的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融入《宣言》之中;并在此基礎上批評了認為世界人權宣言是一個“西方文件”的觀點,談到了中國思想對于人權觀念的產(chǎn)生所發(fā)揮的影響。他指出,不僅僅是張彭春,早在人權起源時期,中國的古典哲學就發(fā)揮了重要影響,如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三個最重要的概念:自由、平等、博愛,均受到了中國思想的影響。茨瓦特教授認為,中國對世界人權的影響已經(jīng)到了第三個階段,日益發(fā)展壯大的中國應當向世界傳播中國的人權思想,促進現(xiàn)存的國際人權問題的解決。茨瓦特教授在講述過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載體理論”,人權思想必需有適當?shù)?ldquo;載體”才能得到弘揚,并以塞內加爾的婦女地位改善的問題和非洲艾滋病治療問題來說明了他的載體路徑理論。
在交流討論階段,在座老師和同學們積極地與茨瓦特教授進行了交流,論壇使同學們受益匪淺,學習到了新的理論知識,有了新的研究視野。
2014年9月27日晚19點至21點,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舉辦了第二期“張彭春人權論壇”,本期論壇的主題是“中國人權發(fā)展的現(xiàn)實關切與理論回應”。借2014年中國高校人權教育研討會的契機,本期論壇請到了國內人權法學界的八位知名專家學者與南開大學的同學和老師們進行了交流,他們分別是來自中國政法大學的班文戰(zhàn)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柳華文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孫世彥教授、西北政法大學的王秀梅教授、廣州大學的楊松才教授、外交學院的張愛寧教授、中共中央黨校的張曉玲教授以及四川大學的周偉教授。
班文戰(zhàn)教授從個人經(jīng)歷入手,與同學們分享了對于人權問題關注的原因。他指出,人權對于國家、政府及個人都極其重要,它與我們的生活直接相關。人權問題最核心的是人的問題,在學習人權的同時,也進行著自我的教育;能做好人,社會上的人權問題也會減少。
柳華文教授從“法治、發(fā)展和人權”三個維度對人權理念在中國的出現(xiàn)及演進進行了闡述,首先梳理了中國在人權保護上的立法,并指出法治應當以人權為目標,點明中國從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到更全面的關注。梳理了它們各自的演變,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孫世彥教授主要介紹了中國與公民政治權利公約的關系。我國已經(jīng)簽署了這一公約,但尚未批準,而在聯(lián)合國普遍定期審議中提出問題最多就是建議盡早批準該公約。孫世彥教授特別指出,盡管我國未批準這一公約,但它確實在對中國發(fā)生著影響,而在未來的立法、法治發(fā)展中會越來越發(fā)現(xiàn)這個公約對中國的影響。
王秀梅教授就“國內流離失所者的國際法保護問題”這一大家比較陌生的問題進行了介紹。她首先梳理了聯(lián)合國及一些區(qū)域組織、國內法中對此問題的規(guī)定,及一些實際案例,希望這個對特定少數(shù)人保護的問題引起大家的關注。
楊松才教授提出了貿易中的勞工權利與中國所面臨的挑戰(zhàn)。他首先梳理了貿易與勞工問題相關聯(lián)的歷史,并指出盡管勞工權利并未被納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條約體系,但在一些新的區(qū)域性國際貿易條約中已經(jīng)加入了勞工條款,且在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國內立法中也有了相關的規(guī)定。對于這一趨勢,我國目前所做的應對工作尚有諸多不足,但這一趨勢需要我國的認真對待。
張曉玲教授以問答的方式從近期的一個乞討老人的案例展開來,從對貧困、社會救助問題的探討,延伸到了當代社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倡導的“仁”的精神的消弭,呼吁大家銘記張彭春在《世界人權宣言》中所作出的貢獻,并保留“仁”的品質。
張愛寧教授富有邏輯性地與大家探討了人權與主權之間的辯證關系。她指出,國家主權是對人權進行保護的基礎,而國際人權公約又構成了對主權的一種限制,從這個角度看,二者的關系是辯證的;但她指出,這個問題最終應落腳于人權,二者應該是形式與內容,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國際社會所有的努力,人才是最終的目的。
周偉教授主要通過幾個典型的就業(yè)、乘車乘機中的乙肝歧視、艾滋病歧視的案例及所引起的反歧視訴訟,以及個人和社會組織在其中的參與,向大家生動地講述了司法中的人權保障,周偉教授指出,這是一個新話題,但進展非??欤档么蠹胰リP注、研究。
本期論壇由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唐穎俠老師主持,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常健老師作出點評。南開大學法學院和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的50余名師生參與了本期論壇,反響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