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人權論壇”19日在北京閉幕,“消除貧困就是保障人權”成為各國與會者共識。
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汪習根表示,全球在消除貧困上有著勃勃雄心和凌云壯志。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攜手并肩,在減貧上取得輝煌成就,當然也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本次論壇將人權引入減貧的視角,是一個重大創(chuàng)新。“從人權與貧困的一般關系轉向將兩者深度融合,由此提煉成一項新的人權,我們可以稱之為‘免于貧困的人權’。”汪習根說。
“今年12月10日我們將慶祝《世界人權宣言》簽署70周年。70年過去,整個世界并沒有變得更有人權、更安全,人的生命甚至一定程度上被貶值。”烏克蘭議會首任人權全權代表、烏克蘭律師聯(lián)盟第一副主席妮娜·卡爾帕喬娃說,武裝沖突、人口販賣、大規(guī)模移民、糧食危機、飲用水和其他資源獲取有限等危險環(huán)境導致人權受到進一步踐踏,也帶來了種族歧視和其他形式的不包容。
各種形態(tài)、各個維度的貧困仍然是全球挑戰(zhàn),必須依靠可持續(xù)發(fā)展來解決。東盟政府間人權委員會印尼政府代表丁娜·維斯奴表示,在全球范圍內,至少有60種國際合作的減貧模式。無論采取哪種模式,必須弄清楚幾個問題:第一是提高全球覺悟,了解有哪些資源可以用于擺脫絕對貧困;第二是實現(xiàn)包容性增長,如提供貸款、保險和其他一些支持措施;第三是發(fā)現(xiàn)一些金融財務問題;第四是促進互聯(lián)互通;第五是建立技術和經濟伙伴關系。
布隆迪國家行政學院院長加斯東·哈基扎認為,把消除貧困作為首要任務,第一要創(chuàng)造就業(yè)崗位,第二要幫助農民來改進生產力,第三要使非農就業(yè)多元化,進一步培養(yǎng)農村地區(qū)年輕人的勞動技能,使他們能夠獲得更多就業(yè)機會,這樣才能提高地區(qū)經濟的多元化和發(fā)展質量,年輕人才有更好的未來。
意大利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加布里埃萊·亞科維諾說:“我們在中國看到了非常好的減貧經驗,可以給全球進行分享,實現(xiàn)區(qū)域穩(wěn)定,同時也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推動人權。”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跨文化人權研究中心主任湯姆·茲瓦特表示,中國和歐洲可以在人權方面進行合作,“我們可以有一些非正式的專家小組,來自中歐的人權專家可以找出雙方都感興趣的人權問題,然后進行合作,進而在人權理事會議程當中反映出來。”
消除貧困,保障人權,需各國代表、國際組織慢慢落實。汪習根建議,完善反貧困法治建設,在全球層面構建一個減貧的知識分享平臺,整合現(xiàn)有的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有關國際或區(qū)域組織以及各國家的現(xiàn)有資源,提供多元化的經驗模式,共建沒有貧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印度教徒報》新聞出版集團董事長拉姆·納拉西姆漢提醒說:“我們要找到建設性的一些意見,必須反對利用人權問題針對某些國家,把人權問題作為煙霧彈來掩飾政治上的一些意圖。”
妮娜·卡爾帕喬娃說,要實現(xiàn)2030年在全球消除貧困和饑餓的目標,國際社會要聯(lián)合努力。北京人權論壇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各國應該用好這個平臺,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分享保護人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