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權網11月19日訊(石冬冬)11月15日,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陜西省委宣傳部主辦、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承辦的“2018•全國人權教育與研究”研討會在西安舉辦。會議期間,山東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周長軍教授接受了中國人權網的專訪。
周長軍認為,人權教育的重要性是多重的。比如,它可以實現人權觀念和人權知識的傳承,要形成具有本國特色的人權理論體系,不僅要對本國當下的情況進行考察和研究,還要具備歷史的和前瞻性的視角,而這種體系的塑造只有靠人權教育來完成。再如,它還可以實現對價值觀的塑造,不論從事何種行業(yè)都需要對人權有所了解,不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不以人為本進行研究和創(chuàng)造都是可怕的。人權教育對我國人權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體現在為我國人權研究增強后備力量;另一方面體現在可以使我國在日益復雜的國際人權對話中保持清醒,充分展現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周長軍指出,我國人權教育經過多年發(fā)展已經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人權研究院所、中心等機構已經廣泛設立,專門的人權主題學術刊物如《人權研究》和《人權》等已經具備了相當高的學術水平,各類研討會以及交流活動也在定期開展,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國人權教育取得的成就。但同時也應注意到,國際人權局勢日趨復雜,我國的人權教育也應更多的以實際問題為導向,引導受教育者思考國際人權實踐中所面臨的問題,為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人權話語權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談及對新時代中國人權教育的展望時,周長軍強調,新時代的中國人權教育應關注新變化。當前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在技術的開發(fā)與使用過程中涉及諸多人權問題,新時代的人權教育應緊密關注這些問題,并積極與產業(yè)界互動探討,以保證技術可以嚴守人權紅線。同時,新時代的人權教育還應具備更加明顯的學科性,善用專業(yè)的法學、社會學以及人類學等學科視角解析人權問題,為現實中的人權保障提供切實有益的幫助,盡量避免對人權進行漫無邊際的空泛探討。
據周長軍介紹,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是中國最早建立的人權研究機構之一,中心創(chuàng)辦的《人權研究》是我國第一份人權研究方面的學術期刊,同時也是代表國內人權法學研究最高水平的CSSCI來源集刊。中心一直致力于人權基本理論的研究、人權法領域高級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和人權理念的社會傳播工作,在人權法原理和公民權利、政治權利、生存權、發(fā)展權、環(huán)境權、適當生活水準權等諸多基本人權研究領域都作出了重要的學術貢獻,并形成了獨特的學術群體研究脈絡和研究風格,為中國人權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為中國人權法學對外學術交流提供了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