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8日,由中國人權發(fā)展基金會、中南大學、武漢大學主辦,由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國家高端智庫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跨文化人權研究中心承辦的“跨文化視角下的國際人權機制”國際研討會在長沙舉行。來自中國人權發(fā)展基金會、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中國社科院、南開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吉林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廣州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福州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云南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湘潭大學等國內近二十所高校,以及來自荷蘭、英國、南非、肯尼亞、津巴布韋、納米比亞、卡塔爾、喀麥隆、布隆迪、烏干達、坦桑尼亞等十余個國家的七十余名國際人權領域的專家和青年學者共聚一堂,圍繞“國際人權機制與全球人權治理”、“全球人權治理中的若干重要問題”以及“跨文化背景下的人權”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萬鄂湘發(fā)來賀信,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中國人權發(fā)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門立軍,國家高端智庫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馮潔菡,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跨文化人權研究中心主任、烏得勒支大學教授湯姆·茲瓦特,中南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伍海泉先后致辭。會議開幕式由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法學院副院長毛俊響教授主持。
萬鄂湘副委員長在賀信中表示,中國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理與具體國情相結合,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始終把生存權、發(fā)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協(xié)調增進全體人民的各項權利,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權發(fā)展道路,豐富了人類文明多樣性。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國際人權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以實際行動推動國際人權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fā)展。本次國際研討會積極關注國際人權機制改革與建設,立足跨文化視角,倡導發(fā)展中國家的積極作為,對于推動構建公正合理包容的國際人權治理體系,促進國際人權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中南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王新平代讀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萬鄂湘賀信
中國人權發(fā)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門立軍致辭
國家高端智庫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馮潔菡在致辭中介紹了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在人權理論創(chuàng)新、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等方面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她表示,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從未像今天這樣廣泛;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也從未像今天這樣深遠。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不斷加強,只有處理好不同文化之間的特質和差異,國際人權機制作為國際社會治理的重要平臺才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國家高端智庫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馮潔菡致辭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跨文化人權研究中心主任湯姆·茲瓦特在致辭中介紹了開展系列跨文化人權研討會的情況。他強調,跨文化人權網(wǎng)絡成員之間的合作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這也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核心要素。這一理念呼吁各國不要追求狹隘的自我利益,而要追求雙贏合作。他還表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強調必須平衡國際體系,這意味著南方國家應在國際機構中得到更好地代表。該理念也呼吁在國際系統(tǒng)內要基于共識和同意而非沖突和對抗進行合作,要說服其他國家認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價值,就必須使該理念在國家社會中得到廣泛傳播。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跨文化人權研究中心主任、烏得勒支大學教授湯姆·茲瓦特致辭
中南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伍海泉在致辭中對世界各地參會代表的到來表示歡迎,并介紹了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致力于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和外宣工作的情況。他表示,來自世界近十個國家的60多名代表,從跨文化的角度來探討國際人權機制的改革與建設,對于推進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人權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中南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伍海泉
研討會第一個議題“國際人權機制與全球人權治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柳華文研究員主持。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常健教授,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賀必德教授,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尹生教授,華東理工大學人權與法治中心郭曰君教授,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孫萌副教授,昆明理工大學人權研究中心黎爾平教授,福州大學李春林教授,南非大學比勒陀利亞大學博士研究員霍薩梅爾丹·默罕默德,國家高端智庫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彭芩萱博士,日內瓦研究生院瓦特爾·曼德拉分別作主題發(fā)言。
研討會第二個議題“全球人權治理中的若干重要問題”由昆明理工大學人權研究中心黎爾平教授主持。北京大學羅艷華教授,盧森堡大學博士研究員歐維所,阿姆斯特丹大學商學院李彼德教授,云南大學劉婷婷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學李子瑾博士,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王宏鑫博士,西南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王瑢,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沈曉茹,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馬克爾·阿達內分別作主題發(fā)言。
研討會第三個議題“跨文化背景下的人權”由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學院楊開湘教授主持。中國社科院國際法所研究員趙建文,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跨文化人權研究中心主任、烏得勒支大學湯姆·茲瓦特教授,西印度大學蕾蒙娜·比荷拉爾教授及謝爾蓋·坎加教授,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跨文化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奧古斯丁·洪圭,吉林大學博士研究生魏曉旭,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跨文化人權研究中心初級研究員伊爾迪科·金切,南非大學博士研究生莫埃萊瓦爾·馬沙拉,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宗教與神學、信仰與實踐學院威廉·詹斯教授,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員喬聰睿,鹿特丹伊斯蘭應用科技大學副校長及伊斯蘭教執(zhí)行委員會成員格里勒·戈克丘伊,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杰拉德·坎加分別作主題發(fā)言。
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法學院副院長毛俊響教授主持研討會閉幕式。毛俊響教授在總結致辭中認為,從議題廣泛性、與會人員廣泛性來看,本次會議確實體現(xiàn)了跨文化視角。他從人權文化多樣性、國際人權機制內在的跨文化性兩個角度對本次會議主題進行了解讀,呼吁提升國際人權機制中發(fā)展中國家的代表性、話語權,強調要從跨文化視角來看待和完善國際人權機制的工作。
全體參會代表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