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命至上?
如何看待疫情中有人提出“讓65歲以上的人把希望留給年輕人”?
在疫情防控中,如何更好地保障弱勢群體的生命權?
在保護生命權的同時,如何合理平衡自由與秩序的關系?
如何面臨“后疫情時代”的挑戰(zhàn)?
......
5月9日,東西方的哲學家、政治學家、法學家、社會學家等圍繞這些“生命之問”,各抒己見,一場跨越時空,以“疫情防控中的生命權保障”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在西南政法大學悄然開幕。
這是“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國際研討會的首場會議,匯聚了來自中國、荷蘭、法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的40余名專家學者,會議采用了“實體+網(wǎng)絡”的云會場形式。
“疫情防控中的生命權保障”國際研討會實體會場。圖片:賈璞玉
“疫情防控中的生命權保障”國際研討會網(wǎng)絡會場。圖片:賈璞玉
會議開始前一小時,與會學者們開始陸續(xù)在網(wǎng)絡平臺提交“入場申請”,隨著會議主持人的驗證通過,電腦屏幕上的小窗口次第點亮,露出一張張東西方不同膚色的面孔,這種“近在眼前,遠在天邊”的奇妙感受,閃爍在這些“見過世面”的學術大咖眼中。老朋友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這一次,更是經歷疫情“寒冬”后的學術“春播”。
2020年對于世界各國、全球人民和人類歷史來說,注定是不平凡和難以忘卻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多點暴發(fā),迅速蔓延,給全球公共衛(wèi)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也帶來關于人權的深入思考。
生命權在所有人權中處于基礎性位置,是第一位和最重要的人權,是享有其他一切人權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條件,生命無保障,其他一切人權都無從談起。
“在突發(fā)重大疫情下,生命權的保障會面臨一系列沖突,包括與其他人權、公共利益、不同主體和階段的沖突”,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認為,“解決這些沖突只有綜合運用規(guī)則、資源和機制,同時兼顧短期和長期,才能實現(xiàn)突發(fā)重大疫情下生命權的切實保障。”
吉林大學法學院院長何志鵬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時期,如果一個人主張自身自由的代價,是最終破壞社會整體的生命和健康形態(tài),則這種自由的主張就是社會和政府無法認可和支持的。自由與生命相互沖突的情況下,將生命權排序在最優(yōu)的位置,是更有助于維護人權的有效手段。
來自荷蘭的皮特·佩維雷利教授是一位跨文化領域的學者,他認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討論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措施,是一種正確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強調優(yōu)勢,互相指責。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適合自己國情的人權理念,國際社會對防疫方式達成共識的首要基礎就是要在“生命”的價值觀中求同存異,促進理解。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中國文化體現(xiàn)在中國人血脈里的家國情懷,這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生動展現(xiàn)。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柳華文以法國名著《小王子》的故事與中國古代“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相互印證,說明“法律和政令必須符合實際”,中國的疫情防控能夠取得階段性勝利,正是因為中國政府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科學防控,依法防控。
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韓大元教授認為,中國堅守生命至上的偉大精神,以此凝聚社會共識,不僅體現(xiàn)了共和國憲法的精神,也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捍衛(wèi)生命尊嚴的人權觀。
來自斯里蘭卡的學者賈亞納斯·科隆貝格對于疫情期間中國給予斯里蘭卡的合作和援助表示感謝,他認為,同為發(fā)展中國家,中國和斯里蘭卡對于疫情會更加敏感,當認識不足的時候,都會采取更積極的帶有預防性的措施,對生命加以保護。
對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現(xiàn)的一些反人性的說法和做法,學者們普遍認為這是因為缺乏與弱者的共情能力,如果一個社會不能有效保護弱者的權益,就無法達成基本的和諧。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法學院榮譽院長克里斯蒂安·梅斯特教授認為,在許多情況下,生命權取決于弱勢群體的情況。他特別強調由于法國政府的失誤,相關部門提供的口罩、手套、護目鏡、洗手液、肥皂等防護用品數(shù)量不足,造成超過六千名衛(wèi)生工作者被感染。目前有一千多名醫(yī)生暫時決定控訴國家危害衛(wèi)生工作者的生命。
這次會議的東道主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張永和認為,無論是“讓65歲以上的人,把希望留給年輕人”,還是“出于政黨之爭,解除隔離或者不隔離”的說法與做法,都是與文明社會的精神背道而馳,是對人道主義提倡的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理念的直接迷失,嚴重違背了《世界人權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喪失了作為人的基本人性,其危害不可估量。
屏幕內外,線上線下,與會學者金句不斷,學者們分享的“干貨”從不同視角實錘中國在這次疫情大考中,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同各國守望相助、同舟共濟、攜手戰(zhàn)疫,為國際社會抗擊疫情和全球公共衛(wèi)生安全做出的貢獻。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疫情還未結束,我們對生命的思考也不會結束,人類要做好迎接“后疫情時代”各種挑戰(zhàn)的準備。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疫情將給人權發(fā)展帶來新的契機,疫情過后,人們會更加珍惜生命的價值,對人權保障提出更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