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這才是最大的人權。”
5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視頻會見聯(lián)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切萊特時,再次鮮明地向世界表達了中國人權觀。
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和標志,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維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強,是檢驗一國人權狀況的最重要標準。
對發(fā)展中國家來說,生存權、發(fā)展權是首要人權,貧困則是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如果人民不能免于窮苦和匱乏,奢談“人權”就是空中樓閣。2020年11月23日,隨著最后9個貧困縣宣布脫貧,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清零”,現行標準下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了全面勝利。中國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宣示著中國減貧事業(yè)和人權保障的巨大成就。
數字背后,是艱苦卓絕的奮斗,是驚天動地的山鄉(xiāng)巨變。從雨林到沙漠,從溜索到鋼梯,中國香港媒體人陳貝兒,選擇用腳丈量這條“無窮之路”,向全世界的觀眾展現這個時代最美的風景:那是怒江峽谷危險的溜索“變身”過江大橋的波瀾壯闊,是懸崖村易地搬遷后,再也不必費力背老人下山就醫(yī)的便利,也是義務教育“沒有一個娃應該被落下”的不懈努力……
當貧窮的死結被解開,每一個舒展的笑容,都勾勒出幸福生活的模樣,都展現出中國保障人民生存權這一基本人權的決心和努力。
脫貧攻堅的恢弘歷程,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動寫照。除了基本的生存權,中國還致力于增進人民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推動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保持經濟長期快速增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85元增加到2021年的80976元;基本建立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健康和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大幅提高;全面實現城鄉(xiāng)免費義務教育,使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4%……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一項項扎實可感的成果,關乎人民能否獲得更有品質的生活、更高質量的教育、更加舒適的居住條件、更為可靠的社會保障和更加美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始終體現著以人民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人權理念。
這再次證明:人權是歷史的、具體的、現實的,保障人權,靠的不是空浮的口號和虛偽的作秀,而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是腳踏實地的奮斗。就像荷蘭著名人權學者茨瓦特所指出的,在中國這樣大規(guī)模人口、大幅員地域、經濟基礎落后、條件差異巨大的國家里,高水平地實現人權,體現了中國政府在人權方面的真誠努力。多年來,中國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fā)展道路,體現著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憂的濃厚人文關懷。
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人權標準,也沒有完美的“理想國”,在人權發(fā)展道路上,不需要頤指氣使的“教師爺”,把人權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搞雙重標準,不過是以人權為借口干涉別國內政。尊重國情的不同,正視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才能從本國實際出發(fā),探索出適合自己的人權發(fā)展道路,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國的人權發(fā)展道路,正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贊同和支持。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國際事務委員會負責人賽義德·喬杜里曾指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為國際人權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方案。世界銀行發(fā)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實施,可使3200萬人擺脫日均生活費低于3.2美元的中度貧困狀態(tài),將有力提升更多國家的人權保障水平。
“我們追求的發(fā)展是造福人民的發(fā)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踏上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中國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努力為人民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矢志不渝地為解放人、保障人、發(fā)展人的目標而努力,是時代的使命,也是中國人權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