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妻无码aⅴ毛片花絮,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影院,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喊人人爽,妓院一钑片免看黄大片

中國人權領域唯一專業(yè)網(wǎng)站
首頁>出版物>《人權》雜志

氣候變化訴訟中的人權論證

來源:《人權》2023年第2期作者:楊欣
字號:默認超大| 打印|
  內容提要:以策略訴訟為代表的氣候變化訴訟,已成為推動國際氣候治理的新力量。其中,運用人權法的規(guī)范和理論,構建訴訟主張,展開法律推理,形成人權論證,成為氣候訴訟的成功策略之一?!栋屠鑵f(xié)定》是氣候變化訴訟人權論證的重要分水嶺:《巴黎協(xié)定》之前,氣候變化訴訟人權論證處在探索嘗試階段;《巴黎協(xié)定》之后的人權論證,作為訴訟策略更為靈活多樣,與氣候治理的關系也極具復雜性。氣候法律義務的不確定性和氣候目標法律化的進程,使氣候變化人權論證發(fā)展出新面向:從歸責邏輯轉為訴訟策略,從國際法轉為面向國內法,從問責政府擴大至問責企業(yè)。厘清氣候訴訟人權論證有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的進路:將人權視角和理念真正地融入國家氣候治理的具體過程中,重視和善用人權論證的工具價值,達成促進氣候治理之目的。

  關鍵詞:氣候變化訴訟 策略訴訟 人權論證 氣候目標

  引言

  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簡稱IPCC)第六次報告,用科學事實向關注“眼前危機”的人類社會預告:近二十年內如果全球氣溫升高不能控制在1.5℃之內,氣候變化災害將對全球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社會形成不可逆的巨大風險。盡管科學證明,氣候變化對人類近期未來的威脅巨大,經濟學家試圖用“貼現(xiàn)率”來引導人類重新認識氣候行動的成本和收益,但正視且以有效行動應對威脅非常艱難,這就是氣候變化治理的“吉登斯悖論”。氣候治理的國際政治合作在起伏中艱難展開,與國際社會正在發(fā)生的其他風險相比,氣候危機具有延遲效應,因而應對氣候變化屈尊成為一種“姿態(tài)政治”——韜略雄壯但內容空洞。2021年COP26格拉斯哥會議被認為是一場脆弱的勝利,但從推進《巴黎協(xié)定》目標角度看,這次會議稱不上是勝利。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姿態(tài)政治”形成對比的是,氣候變化訴訟在全球范圍發(fā)展壯大,成為當前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力量。值得注意的是,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系統(tǒng)性風險使其成為最為緊迫的人權威脅。IPCC認為氣候變化對人權的威脅是“嚴峻、普遍和不可逆的”。以人權論證為基礎,提出人權訴求的氣候變化策略訴訟,逐漸成為一種發(fā)展趨勢:從“歸責國家”到“政策倡議與執(zhí)法督促”,從國際法訴訟到國內法訴訟,從“挑戰(zhàn)政府氣候目標”到“挑戰(zhàn)碳排巨頭”?!栋屠鑵f(xié)定》之后,各國紛紛將其承諾的氣候目標法律化,“碳中和”和“氣候中和”一時之間成為各國氣候立法的最新發(fā)展;氣候變化訴訟中的人權論證也由此發(fā)生重要轉向。氣候變化訴訟的人權論證不斷演變,聯(lián)合氣候治理各方力量參與行動,在氣候“姿態(tài)政治”的困境中發(fā)揮積極作用。本文通過對氣候變化訴訟中人權論證流變過程的梳理分析,展現(xiàn)國家氣候目標主義之下,司法運作中人權論證的特點與新面向,探索未來氣候司法中人權論證的發(fā)展進路。

  一、氣候策略訴訟與人權論證

  盡管學界對于氣候變化訴訟的定義尚存爭議,但是國內外研究多采狹義定義,即英國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huán)境研究中心在其年度報告里給出的定義:“向司法或者準司法機構提起的,實質法律爭議涉及氣候科學、政策和法律的案件”。根據(jù)這個定義統(tǒng)計,截至2022年5月,一共有2002件氣候變化訴訟,其中約71%的案件發(fā)生在美國,29%發(fā)生在美國以外的其他43個國家和15個地區(qū)。雖然從目前訴訟的總數(shù)看,美國的氣候變化訴訟數(shù)量最多,但是澳大利亞、歐盟、英國和亞洲的案件數(shù)量也在快速增長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功的、以權利為基礎的訴訟多見于歐盟各國。

  (一)氣候策略訴訟

  氣候變化訴訟的一種重要分類,是“策略訴訟”和“非策略訴訟”。氣候策略訴訟多見于美國,而在美國之外,據(jù)格蘭瑟姆研究報告統(tǒng)計,氣候變化策略訴訟每年都在持續(xù)增長,大約占案件總數(shù)的40%。氣候策略訴訟,通常會在法庭之外獲得學術界、政府、媒體和公共輿論的廣泛關注,從而對氣候治理產生一系列連鎖效應。策略訴訟的影響,不限于法庭中的訴訟兩造;其影響也在法庭之外:著眼于推動氣候政策的發(fā)展,改變政府和企業(yè)行為,喚起公眾意識覺醒。當然,氣候訴訟中相當一部分案件是非策略訴訟,這些案件的結果只影響訴訟兩造??梢姡袛鄠€案是否屬于氣候策略訴訟的關鍵在于考察原告訴請人的意圖。常見的策略訴訟原告訴請人是非政府組織(NGOs),其代理律師通常采用策略性代理:挑選最能引起社會關注的案件,將司法訴訟作為推動公共政策改變的工具。

  從特點來界定“策略訴訟”:案件原告,除了追求法庭內的法律救濟之外,同樣著眼于法庭外的社會效果,尤其是推動政治經濟政策的改變。因此,在策略訴訟中,法庭內與外的努力同等重要。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案件的輸贏不是簡單地由法庭判決來衡量,而是綜合法庭內外的各種因素判斷。由此可見,訴訟案件本身只是達成最終策略目標的一個階段。

  隨著氣候策略訴訟法理與實踐的發(fā)展,其復雜性逐漸顯現(xiàn)。首先,策略訴訟對于氣候治理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其目的,既可以是支持氣候治理和控制碳排,也可以是反對氣候治理、意圖拖延甚至阻止碳排控制政策。其次,訴訟律師在策略訴訟中所運用的策略因案而異,即使是同樣的策略,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和影響。最后,策略訴訟的目標影響了訴訟基本框架的構建,直接決定了訴訟請求的法律基礎和依據(jù)。根據(jù)策略訴訟的目標,近年來支持氣候治理的策略訴訟,有以下三種重要類型:第一類是被告為政府的,意圖挑戰(zhàn)政府氣候目標和政策有效性的訴訟,典型代表是著名的Urgenda Foundation訴荷蘭政府案;第二類是被告為碳排巨頭企業(yè)的,意圖挑戰(zhàn)其對氣候變化產生負面影響的政策、章程和商業(yè)行為的案件,典型代表是荷蘭地球之友訴殼牌石油公司案;第三類是被告為政府的,挑戰(zhàn)政府公共投資化石能源項目的案件。此外還包括氣候適應、氣候災害補償、“綠漂”(提供誤導大眾的氣候信息)、個人責任類案件等。由此可見,氣候策略訴訟,發(fā)揮推動國家法律政策進程,影響政府企業(yè)行為的作用,成為具備一定治理作用的工具。訴訟當事方和法院“合作”,通過司法案件,構建氣候變化法律和政策改革的基礎,發(fā)展出一種治理型司法的模式。環(huán)境多元治理框架下的策略訴訟,能夠產生法律層面的直接影響和社會層面的間接影響,最典型的就是馬薩諸塞州訴聯(lián)邦環(huán)保局案,該案件在美國是教科書式的、通過行政法解釋將溫室氣體納入聯(lián)邦規(guī)制的策略訴訟,在美國之外也成為各國氣候變化策略訴訟的啟蒙案例。

  (二)作為訴訟策略的人權論證

  氣候策略訴訟中人權論證之目的,是影響或改變國家政府和碳排企業(yè),而不是單純地推動人權發(fā)展。歷史上的民權運動中,利用策略訴訟推動權利法律化的實踐由來已久。在司法機關能動性較高、訴訟文化盛行的美國,策略訴訟在民權運動中起到了積極和關鍵的作用;在歐洲,歐洲人權法院通過判例,培養(yǎng)了公眾對于人權策略訴訟的興趣。同樣,傳統(tǒng)環(huán)境治理領域中,環(huán)境團體(非政府組織)也通過策略訴訟喚起公眾支持,推動環(huán)境立法和政策改變。在氣候變化成為全球危機的背景下,人權訴訟和策略訴訟自然地交匯,形成了氣候變化訴訟中的人權論證。

  人權法理論和實踐對于氣候治理的積極作用逐漸被發(fā)掘。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人權法與氣候治理的交叉領域,并在實踐中產生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氣候策略訴訟案件。從2005年關注土著人權的因紐特人向美洲人權委員會的請愿,到2015年阿斯加爾·萊加里訴巴基斯坦共和國案(Asghar Leghari v.Federation of Pakistan)關注氣候變化視角下的憲法基本權利,到同年荷蘭Urgenda案中對荷蘭政府“注意義務”的人權法解釋,再到2020年關注“未來世代”人權的紐鮑爾訴德國案(Neubauer et v.Germany)。至此,在傳統(tǒng)的、將人權作為訴訟請求權基礎的策略遭遇困境之下,學者們逐漸聚焦氣候訴訟中受到人權法啟發(fā)的訴訟主張和法律論證,并由此構建策略訴訟,以實現(xiàn)訴訟目標的案例,認為氣候變化訴訟出現(xiàn)了所謂的“權利轉向”。

  本文研究的氣候變化訴訟的人權論證(Human Rights-Based Argumentation),是指在氣候訴訟中,運用人權法的規(guī)范和理論構建訴訟主張、展開法律論證的訴訟策略。人權論證之目的不限于人權救濟,也致力于在氣候治理中產生更廣泛的社會效應。作為訴訟策略的人權論證并不等同于以人權法為基礎的氣候變化訴訟。以人權法為基礎的氣候變化訴訟研究,主要關注人權法在氣候變化領域的應用問題:一般是訴請者主張,政府或者其他組織應對氣候變化的“不作為”或者“不當作為”,侵犯了自身的憲法基本權或者是國際法基本人權的案件。以權利為基礎的訴訟在氣候變化訴訟中只占少數(shù)。截至2021年5月,一共有112件以權利為基礎的訴訟,其中多數(shù)案件的被告是政府,少部分被告是企業(yè)。目前以人權法作為訴訟請求權基礎的策略,有兩種可能路徑。第一種路徑是通過環(huán)境權體系,勾連氣候變化與人權。然而環(huán)境權體系在國際法和國內法中,沒有一致認可的定論。盡管聯(lián)合國人權委員會48/13號決議開創(chuàng)性地承認享有清潔、健康和可持續(xù)環(huán)境的權利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人權,被認為是環(huán)境人權的一項突破。但氣候治理有別于普通環(huán)境治理,環(huán)境權的理論和實踐并不能簡單地移植到氣候變化領域。第二種路徑是將氣候治理直接納入人權法的概念和體系中,發(fā)展所謂的“氣候人權”。如亞馬遜研究協(xié)會訴巴西案(Institute of Amazonian Studies v.Brazil)中,訴請人主張在巴西憲法中,穩(wěn)定氣候權是一項獨立的基本人權。這種主張獨立氣候人權的路徑,目前主要通過策略訴訟的方式影響國內法律,能否成功還面臨著諸多考驗。

  本文研究重點是作為訴訟策略的人權論證,不僅關注訴請人(律師)提出的人權論證,也關注法院如何回應人權論證;同時也關注氣候策略訴訟中,與人權法理相關的論述。重點不是探求人權進路在氣候變化訴訟中的困境與突破,而是觀察與反思人權法理啟發(fā)下的訴訟策略,以及其運作邏輯和趨勢。氣候訴訟中的人權論證復雜多樣,所謂的氣候變化訴訟“權利轉向”是一種比較樂觀的判斷,如何轉向、轉向何方,還有待觀察。

  二、氣候訴訟中人權論證之流變

  氣候變化訴訟在2015年《巴黎協(xié)定》之后快速增長。2015年之前三十年間氣候變化訴訟只有800件,而2015年之后七年間訴訟件數(shù)就達到1202件;《巴黎協(xié)定》是氣候變化訴訟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因此觀察氣候變化訴訟人權論證的流變過程,可以分成“前《巴黎協(xié)定》階段”和“后《巴黎協(xié)定》階段”。

  (一)人權論證的探索與嘗試

  前《巴黎協(xié)定》階段,是氣候變化訴訟人權論證的探索與嘗試時期。2005年美國和加拿大的因紐特人向美洲人權委員會的請愿,被認為是氣候訴訟人權論證的首次嘗試。因紐特人主張美國政府在溫室氣體控制上的放任,導致氣候變暖而威脅因紐特人的生命、健康、財產和文化權等。雖然該案在人權損害的因果證明上付出了努力,但是美洲人權委員會認為,因紐特人的主張無法證明侵犯人權行為的存在。該案雖然在司法程序上并未成功,但卻產生了啟蒙式的號召力,使各界開始關注并論證氣候變化和人權保護的關系。效仿因紐特案人權論證的案件在其后也有出現(xiàn),但是并沒有在實體和程序上獲得進展。同時期最為著名的氣候策略訴訟,是2007年的馬薩諸塞州訴聯(lián)邦環(huán)保局案,該案中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認為,二氧化碳符合《清潔空氣法》的規(guī)制范圍,因此聯(lián)邦環(huán)保局有法定職權義務對二氧化碳做出“危害認定”。該案件訴訟策略成功之處恰恰在于沒有采取當時并不成熟的人權法策略,而是讓州政府作為原告提起針對《清潔空氣法》的訴訟,這才使美國最高法院考慮到州政府的特殊性而賦予了其訴訟資格,避免了氣候變化案件訴訟資格證明的難題。對比2015年的朱莉安娜訴美國案(Juliana v.United States)中的人權論證策略,麻省案的訴訟策略更為成功。在朱莉安娜案中,原告是由非政府組織代表的兒童和未來世代,所依據(jù)的是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的正當程序條款和公共信托理論;原告認為聯(lián)邦政府對于溫室氣體控制的放任侵犯了原告的憲法權利。該案于2020年被第九巡回法院以訴訟資格問題駁回原告請求。

  前《巴黎協(xié)定》時期,氣候訴訟中人權論證特點是:借用人權法歸責框架來建構訴訟請求。人權法的基本思路即損害歸責,在氣候變化領域面臨諸多法律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訴訟資格的法律論證;在溫室氣體排放和人權損害之間建立因果關系;氣候變化損害是全球性、系統(tǒng)性且分布不均的,這為特定人群的人權訴請論證增添了難度;氣候變化對未來世代人權的負面影響由于損害未發(fā)生而難以證明;對于發(fā)生在本國管轄之外的損害無法向該國政府追責等等。

  (二)人權論證的重要發(fā)展

  《巴黎協(xié)定》之后,氣候變化訴訟案件中的人權論證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環(huán)保主義者批評《巴黎協(xié)定》中“國家自主貢獻”(NDC)的制度安排是一種妥協(xié)。的確,與強制性減排義務相比,NDC模式更加靈活自由。一國是否完成《巴黎協(xié)定》中的NDC承諾,并不能成為發(fā)起訴訟的理由,因為NDC承諾不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力。但是在《巴黎協(xié)定》之后,各締約方紛紛將承諾的NDC氣候目標法律化,這為氣候變化訴訟的策略轉變提供了新的契機。因此《巴黎協(xié)定》之后,針對各國政府的“氣候框架訴訟”紛紛出現(xiàn):通過挑戰(zhàn)政府的氣候目標來督促政府制定或執(zhí)行氣候變化法律和政策。其中人權論證則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呈現(xiàn)。此外,受到國際人權法在氣候變化領域發(fā)展的啟發(fā),以本國憲法基本權利為依托的氣候策略訴訟也取得了進展。

  在2015年阿斯加爾·萊加里訴巴基斯坦共和國案(Asghar Leghari v.Federation of Pakistan)中,人權論證是其訴訟策略的核心。訴請人提起公益訴訟,主張巴基斯坦政府并未充分執(zhí)行氣候變化減緩、適應的法律,使得氣候變化負面影響威脅到了其根據(jù)巴基斯坦憲法所享有的生命權、尊嚴生活享有權和財產權。拉哈爾高等法院對巴基斯憲法中的基本權利采取了一種氣候正義觀念下的新解讀,可視為發(fā)展“氣候人權”的嘗試。在同年,里程碑式的Urgenda訴荷蘭一案中,人權論證則以一種更加巧妙的策略出現(xiàn)。該案本來是基于侵權責任(torts-based)發(fā)起的訴訟,訴請人認為荷蘭政府制定的2020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不足以滿足其承擔的國際國內義務。法院認為,荷蘭政府的減排目標違反了其承擔的“注意義務”(duty of care);在對該義務的解釋中,法院援引《歐洲人權公約》第2、8條,認為對這些人權條款的忽視,導致荷蘭政府并未滿足其承擔的“注意義務”。Urgenda案的代表性在于,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人權論證,將其作為解釋具有開放性法律概念的工具;從而實際上利用人權論證,拓展荷蘭政府的氣候治理義務。但是考慮到荷蘭在國際法適用上的特殊性,Urgenda案的人權論證在別的國家成功復制的概率較低。2020年的紐鮑爾訴德國案(Neubauer et v.Germany),從訴訟框架來看,是Leghari案和Urgenda案的結合。在該案人權論證中,訴請人認為德國氣候保護法中的減排目標,有違“代際公平”,而侵犯了其根據(jù)德國憲法享有的基本權利。法院認為,從代際正義的角度看,現(xiàn)有氣候目標使得應對氣候變化的負擔,造成對未來世代憲法自由的“過度”限制而部分違憲。

  后《巴黎協(xié)定》時期,氣候訴訟案件中的人權論證突破了將人權法作為請求權基礎的單一訴訟策略的法律困境。這一時期,針對政府提起的訴訟是主流;同時商業(yè)與人權的關系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針對碳排巨頭等大型企業(yè)的氣候訴訟相繼出現(xiàn)。作為訴訟策略的人權論證體現(xiàn)出豐富性和靈活性,展現(xiàn)出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成為氣候策略訴訟的新興賽道,使氣候變化訴訟獲得更加廣泛的關注。

  (三)人權論證與氣候治理的復雜關系

  后《巴黎協(xié)定》時期,采用人權論證的案件數(shù)目不斷上升,呈現(xiàn)出多樣性和復雜性。人權論證與氣候治理的復雜關系成為觀察的重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人權論證不僅主張實體權利,也主張程序權利;既著眼于積極義務,也著眼于消極義務。實體權利要求國家主動采取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同時避免其授權行為對人權產生消極影響。程序權利要求政府在氣候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人權保護,遵循積極和消極義務的要求。這一時期也出現(xiàn)了挑戰(zhàn)政府授權行為的消極義務訴訟。例如,2020年澳大利亞的沙瑪案(Sharma v.Minister for the Environment)中,爭點之一是環(huán)保部長在批準煤礦項目擴建中,是否違背了對澳大利亞兒童承擔普通法中的注意義務(duty of care)。法院雖然承認,環(huán)保部長在授權過程中,確實對澳大利亞兒童承擔一定的保護責任,但依然拒絕了訴請人要求環(huán)保部長禁止項目的請求。該案與Urgenda案比較,體現(xiàn)出作為策略的人權論證在不同法律訴求、不同法域管轄的案件中適用的差異性。

  其次,被告為碳排巨頭和相關企業(yè)的訴訟,成為氣候訴訟人權論證的新領域。根據(jù)污染者付費原則,碳排放較高的企業(yè)理應對氣候變化承擔更多的責任。一些案件的人權論證,試圖探索碳排企業(yè)的“人權責任”,拓展人權保護與商業(yè)運作的交叉領域。2019年荷蘭的地球之友訴殼牌石油公司案(Milieudefensie et al v.Royal Dutch Shell plc.),采取了和Urgenda案件極為相似的人權論證模式。殼牌公司案相較Urgenda的特殊之處在于,法院試圖通過人權論證,構建荷蘭皇家殼牌公司,作為殼牌石油集團的控股公司,在《荷蘭民法典》中承擔“不成文的注意義務”(Unwritten Standard of Care)。由此得出,公司對其商業(yè)行為在氣候變化中負面影響,承擔一定程度的審慎義務(due diligence obligation)的結論。但由于國家和公司的主體差異,將《巴黎協(xié)定》等國際條約產生的國家義務推導并加之于企業(yè)之上的義務引起了較大爭議。

  最后,出現(xiàn)了主張氣候治理策略與人權保護沖突的案件。并非所有的氣候策略訴訟,都推動了氣候治理,也有一些訴訟運用人權論證反對氣候規(guī)制。有學者用“反對規(guī)制”(anti-regulatory)訴訟來定義這類案件。人權保護與氣候治理確實存在沖突之處,這種沖突存在于不同類型的人權中,也存在于不同區(qū)域、人權保護的需求差異之中。根據(jù)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報告,氣候變化對生命權、自決權、發(fā)展權、食物權、水權、健康權、居住權、環(huán)境信息權、決策權和后代人的權利造成威脅。同時氣候變化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帶來影響的差異較大,例如沿海和海島國家對于氣候變化的重視程度比內陸國家的高。有利于部分人的生命權、健康權的氣候變化管制措施,會對另一些人的財產權、居住權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反對氣候規(guī)制類型的案件,也是策略訴訟的重要戰(zhàn)場。“公平轉型”(just transition)訴訟與“反對規(guī)制”訴訟相似,但是這類訴訟目的不一定是反對規(guī)制,更多地是質疑政府或企業(yè)的不合理的規(guī)制方式。這些策略訴訟的出現(xiàn),顯示出氣候治理與人權保護之間的復雜關系;這種復雜性源于,氣候變化對于全球人權的影響是復雜且具有差異性的。

  三、氣候訴訟人權論證之新面向

  上文通過梳理氣候變化訴訟人權論證的典型案件,勾勒人權論證近30年流變過程。以《巴黎協(xié)定》為節(jié)點,氣候訴訟的人權論證出現(xiàn)新面向。下文將論述這些新面向,對其特點、原因和趨勢,結合氣候治理的國際政治法律框架,加以分析。

  (一)從歸責邏輯轉為訴訟策略

  溫室氣體減排義務的性質和內容,在氣候國際公約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們決定了國家承擔的國際法責任的性質,直接影響氣候訴訟的法律基礎和訴訟策略。當前氣候變化國際法框架中,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義務。第一種是以《京都議定書》為代表的,具體到成員國的減排義務。這種具體義務,源自《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第4條規(guī)定的“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這一原則在《京都議定書》中得到延續(xù),溫室氣體歷史貢獻較大的發(fā)達國家承擔了更多的責任,且這種責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到每個國家的、附期限的碳收支目標。雖然對抗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責任,但是《京都議定書》的框架下,這種抽象的共同責任被具體到了國家。第二種是以《巴黎協(xié)定》為代表的、抽象的共同義務?!栋屠鑵f(xié)定》第4條規(guī)定,“各締約方應編制、通報并保持它計劃實現(xiàn)的連續(xù)國家自主貢獻,締約方應采取國內減緩措施,以實現(xiàn)這種貢獻的目標。”對于締約方自主貢獻的具體目標,則應“反映其盡可能大的力度,同時體現(xiàn)其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考慮不同國情”。由此可見,《巴黎協(xié)定》之下的義務是程序性義務:沒有對于各個締約國NDC進行法律審查的要求,也沒有提供任何實質性的標準?!栋屠鑵f(xié)定》第2條規(guī)定了溫度目標,為所有締約國溫室氣體排放設定了一個“天花板”要求。實際上對于這個目標究竟是一種激勵性質的陳述,還是能夠產生法律義務的科學目標,仍存爭論。溫度控制是氣候變化國際法條約的初衷,因此溫度目標是整個條約框架的核心,應該被當成一種共同的責任。這種共同責任在《巴黎協(xié)定》中,不再像《京都議定書》那樣具體到國家,而是對氣候變化承擔共同的責任。

  雖然UNFCC總體上確立了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但是《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xié)定》對締約方義務做出了不同的規(guī)定,而這種義務的不確定性對氣候變化訴訟的策略,尤其是人權論證產生了影響,導致在國際法上,以氣候變化條約為義務來源而要求主權國家承擔人權責任較為困難。傳統(tǒng)歸責邏輯之下的人權論證策略面臨著國家義務論證的難題。從氣候變化國際法框架出發(fā),在《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xié)定》兩種不同義務類型存在的情況下,國家在氣候變化中所承擔的人權義務是不確定的。如果認為《巴黎協(xié)定》中確定的溫度目標,是對所有締約方的共同、且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義務,那么所有締約方將不分份額地、無差別地承擔義務,這與“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相左。此外,從人權論證角度看,國家所承擔的保護人權的義務,通常由一個判斷違法性的“底限標準”來定義,然而,氣候變化條約中的溫度目標,是各締約方需要努力達到的“上限要求”。氣候變化法律框架中國家義務的不確定性,導致氣候訴訟的人權論證必須走出傳統(tǒng)人權法歸責邏輯的限制,進而與策略訴訟結合,尋找更多樣法律錨點,開辟更廣闊的法律空間。

  (二)從國際法轉而面向國內法

  國際氣候法律框架追求公平合理的規(guī)范秩序,一方面試圖加強各締約方合作,促進集體行動;另一方面要督促各締約方承諾氣候目標,加強落實行動。國際氣候法律框架的核心,是溫室氣體控制的國家責任分配。對此,《京都議定書》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通過有法律拘束力的減排目標分配責任。這種方式雖有望公平合理地分擔責任,但是難以達成共識。而《巴黎協(xié)定》采取了自下而上的國家自主貢獻(NDC)方式:尊重各國在設定減排目標上的自主性。這種較為自由的模式避免了各締約方承擔固定、量化、剛性的減排責任。上述責任分配方式的變化顯示出國際氣候政治談判難以形成共識的趨勢,也說明氣候治理比傳統(tǒng)環(huán)境治理更具挑戰(zhàn)性。氣候治理涉及能源結構,甚至是整個社會發(fā)展模式的系統(tǒng)改革,且多種風險并存,是超級棘手的問題。

  自上而下分配減排目標的模式,一度被認為是有效的機制?!毒┒甲h定書》之后,歐盟效仿議定書模式,建立了在成員國之間分配減排目標的法律機制——“減排貢獻分擔”(Effort-Sharing)政策。此后,歐盟通過2009年的《減排貢獻分擔決議》和2018年的《減排貢獻分擔法規(guī)》,繼續(xù)運行自上而下模式。雖然減排貢獻分擔機制為成員國創(chuàng)設了強制義務,但這種義務不等同于國家承擔的保護人權的義務:個人并不能依據(jù)減排貢獻分擔法規(guī)起訴政府。在歐盟以外,受到氣候法律框架的啟發(fā),包括主權國家在內的各類政府和組織,通過設置目標應對氣候變化,成為普遍流行的做法。目前世界上已經有73個國家、14個區(qū)域組織、398個地區(qū)城市、786家企業(yè)和16家投資公司,確立了在2050年實現(xiàn)“碳中和”的目標。許多國家和區(qū)域組織將這些氣候目標法律化。其中,英國在2008年成為第一個在其氣候變化法中申明碳中和目標的國家;德國氣候變化法規(guī)定在2045年實現(xiàn)碳中和;歐盟也在《氣候變化法》中規(guī)定在2050年實現(xiàn)氣候中和。

  將“目標”作為政策工具在傳統(tǒng)環(huán)境治理領域十分常見。在UNFCC、《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xié)定》的法律框架之下,落實條約義務,設置氣候目標并將其法律化,成為氣候治理領域的特色。氣候目標已經成為當前國際氣候治理的熱點,中國政府也承諾在2030年實現(xiàn)碳達峰,2060年實現(xiàn)碳中和。氣候目標法律化過程所面臨的挑戰(zhàn)是把“姿態(tài)政治”式的目標承諾轉化為有效行動。利用氣候訴訟督促政府,將氣候目標落實為法律政策和有效行動,是現(xiàn)實可行的選項?!栋屠鑵f(xié)定》之后,氣候變化訴訟的一個重要的趨勢是,挑戰(zhàn)國家為履行國際條約義務而設置的目標,其發(fā)展積極地補充了《巴黎協(xié)定》的非強制NDC機制的缺陷,推動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義務的具體化、實質化和法律化;將模糊不確定的國際法義務轉化為清晰確定的國內法義務。同時,將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內法義務,放在基本權利框架內審查,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栋屠鑵f(xié)定》之后,氣候目標法律化客觀上推動著氣候訴訟的人權論證由國際法轉為面向國內法。

  (三)從問責政府擴大至問責企業(yè)

  伴隨著氣候目標法律化的進程,挑戰(zhàn)政府氣候目標和政策的有效性,成為近年來氣候變化訴訟的熱點。截至2022年5月,共有73件此類案件,其中23件針對地方政府提起。值得一提的是,這類訴訟在各國最高法院勝訴率較高,8件最高法院的判決中,6件獲得了有利于氣候治理的結果。從人權法角度看,政府是人權保護義務的主要承擔者,因而問責政府的案件大量出現(xiàn)。隨著企業(yè)人權責任的提出和討論,氣候訴訟的發(fā)起者逐漸意識到,影響政府氣候目標落實的是其背后的、對溫室氣體貢獻巨大的傳統(tǒng)能源產業(yè),尤其是那些跨國碳排巨頭企業(yè)。在運用人權論證的殼牌石油公司案中,法院的推理遭到質疑者的批判。這反映了人權論證雖然可被用于問責策略中,卻是填補執(zhí)法漏洞“并不完美”的策略工具。這些不完美的人權論證成為發(fā)展訴訟法律方法、推進氣候人權政策的“催化劑”。受到該案啟發(fā),歐盟委員會公布《企業(yè)可持續(xù)審慎義務指令》提案。該提案意在彌補企業(yè)氣候責任法律依據(jù)的缺陷,控制人權訴訟的風險,促進歐盟各成員國展開國內立法。人權論證問責企業(yè)的訴訟成功與否,并不完全取決于法律論證是否嚴謹周全、法官是否支持訴訟等因素;更重要的是,企業(yè)在商業(yè)運作與風險管控的要求下,在面對法律風險之時,會預防性調整或改變其行為,避免相關訴訟造成損失,或者改變企業(yè)經營模式,進行內部合規(guī)審查等。從這個角度看,利用策略訴訟問責企業(yè)的目的或已實現(xiàn)。

  氣候訴訟人權論證從問責政府擴大到問責企業(yè),甚至包括金融機構等更廣泛的主體。這說明訴諸司法機關解決氣候危機,已經成為對抗氣候“姿態(tài)政治”的重要方式;同時氣候訴訟也成為公眾,尤其是支持氣候行動的各界人士,參與和影響氣候治理的有效途徑。從問責政府到問責企業(yè),人權論證的成功原因,除了正確的訴訟策略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法院或者法官在氣候變化的問題上具有創(chuàng)新態(tài)度和推動變革的決心。在氣候策略訴訟中,“法律和司法程序成了獲得積極氣候變化應對效果的手段,法庭的角色更像是社會和政策變革的推動者,而非具體爭議的糾紛解決者”。人權論證在氣候訴訟中能否被法院接受,確實仰賴一國司法機關對待氣候問題的基本態(tài)度;但是權利主張者和律師的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視。氣候治理型司法是在程序正義的前提下,法院與訴訟發(fā)起者合作,利用法律技術,推動氣候法律和政策改變的氣候司法模式。人權論證的成功不僅取決于法官的法律論證技術,也取決于訴訟發(fā)起者塑造最優(yōu)訴訟框架的能力。從策略訴訟角度看,人權論證從問責政府擴大為問責企業(yè),方向正確,但是在訴訟法律方法上還有待努力。

  四、氣候訴訟人權論證之進路分析

  回顧氣候變化訴訟人權論證的發(fā)展,相關案例為學術反思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氣候訴訟的人權論證逐漸超越了傳統(tǒng)人權法的歸責論述,面向國內法,拓展歸責對象,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在氣候訴訟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隨著氣候科學的發(fā)展和氣候治理世界格局的變化,氣候訴訟的人權論證也會產生新趨勢,以下將對新趨勢的進路展開分析。

  (一)微觀進路:法律方法之創(chuàng)新

  氣候變化訴訟無論對抗政府還是企業(yè),其核心爭議都在于,對于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害,被訴者應該承擔什么樣的法律義務。在多元規(guī)范的背景下,法律義務來源也是多樣的。面對內容豐富的法律工具箱,氣候訴訟人權論證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錨點。不同國家司法機關能動程度不同,對于人權論證的接受程度不同,且對于在國內法院訴訟中直接或間接援引國際條約的態(tài)度各異。然而,找到合適的錨點來構建人權論證,將多元規(guī)范作為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工具,是目前可行之進路。作為訴訟法律方法的人權論證,打破了當前訴訟法律論證障礙,在不同類型的案件中發(fā)揮關鍵作用。

  從法律方法的角度看,人權論證通過法律解釋續(xù)造新的規(guī)范,最突出的例證是對國家義務的法律詮釋。Urgenda案中的法律錨點就是“注意義務”的概念,法院認為,《歐洲人權條約》中的相關條款,是法院在詮釋荷蘭國內法中具有開放性的法律標準和概念的依據(jù)。法院認為,不合理的減排目標并未直接侵犯人權,不能以此為基礎推導國家義務;但是人權法義務通過“反射效應”成為法律解釋的工具。Urgenda案表面上沒有創(chuàng)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注意義務,該案中的注意義務源自荷蘭國內侵權法。但是,該案的法律推理實際上拓展了注意義務的內涵,反映了法院支持氣候行動的政治立場;在判例法國家,此種法律推理實際上創(chuàng)造了規(guī)范的新要素。此類具有開放性質的法律概念為氣候變化的人權論證打開了一扇大門,成為后續(xù)訴訟構建人權論證,尋找法律錨點的重要對象。

  人權論證的法律錨點不僅在侵權法中,也在行政法中。維也納機場擴建案(In re Vienna-Schwechat Airport Expansion)中,非政府組織向奧地利聯(lián)邦行政法院提出訴訟,要求推翻奧地利政府批準維也納機場跑道擴建的決定。行政法院判決中的核心問題是,機場跑道擴建工程的“公共利益”衡量。法院認為該項目導致氣候變化加劇,對基本人權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負面影響大于積極影響,因而判定擴建項目不符合公共利益。此案中,公共利益衡量是法律賦予行政機關自由裁量空間,也是法院司法審查的必要內容。與法律概念相比,公共利益衡量更像是法律預留的開放地帶,因而法院采用人權論證推理并無不妥。雖然此案論證并無不妥,但奧地利行政法院關于維也納機場項目的判決最終被奧地利憲法法院推翻,憲法法院認為行政法院在利益權衡的過程中寬泛地考慮了氣候變化的負面效應,錯誤地理解了奧地利在國際條約中的義務??梢娫赨rgenda案之后,作為法律方法創(chuàng)新的人權論證,被越來越受到重視、研究、效法;但是,法官是否愿意或者有能力對國內法中具有開放性的概念、標準進行合理的司法解釋、推理創(chuàng)新,以及司法制度在多大程度上給法官提供了法律解釋的空間,影響著人權論證能否在策略訴訟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二)中觀進路:氣候憲法主義之發(fā)展

  隨著以憲法基本權利為基礎的氣候變化訴訟的出現(xiàn),氣候憲法主義的概念開始被學界討論,相關理論正在被闡述和總結。這一趨勢顯示出氣候訴訟對于氣候法律政策的反向推動作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義務正在逐步從國際法轉化為國內法,從政治承諾轉化為規(guī)范承諾,從一般法律政策上升為憲法規(guī)范。目前已經有不少國家的憲法,規(guī)定了所謂的“氣候條款”,這些國家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和非洲。這些氣候條款多是國家對于氣候變化采取行動的總體承諾,有些是出現(xiàn)在憲法序言里的原則性規(guī)定,有些則是在正文中出現(xiàn)的原則性規(guī)定。少數(shù)國家憲法中,直接將個人權利保護與應對氣候變化相聯(lián)系。這些并不成熟的憲法氣候條款只是邁向氣候憲法主義的一種嘗試,這些嘗試在另外一些發(fā)達國家也遭遇了滑鐵盧。氣候憲法主義不一定通過氣候條款來實現(xiàn)。氣候行動的憲法表達和宣示,受到各國政治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影響,有較大差異性。國內法訴訟中人權論證的基礎之一,是憲法基本權利體系。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環(huán)境憲法主義的發(fā)展主要通過“環(huán)境權構建”和“國家目標責任”兩種模式展開,無論何種模式,都會對氣候憲法主義產生影響。一國憲法對傳統(tǒng)環(huán)境治理的定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氣候治理的進路,對采用國家目標責任模式的國家來說,氣候訴訟中的人權論證需要新的法律載體、多樣的法律方法論和開放創(chuàng)新的司法系統(tǒng)來支撐。

  氣候憲法主義的發(fā)展離不開司法實踐的支持。從目前趨勢看,氣候訴訟的人權論證為氣候憲法主義的發(fā)展注入新思路、拓展新視角。一方面,比較激進的案件主張在憲法中確立相對獨立的氣候人權,如上文提及的亞馬遜研究協(xié)會訴巴西案中,主張公民享有“穩(wěn)定氣候權”。另一方面,更多的訴訟主張對現(xiàn)有憲法基本權利做出符合氣候正義的解釋。比較典型的是以紐鮑爾訴德國案為代表的未來世代訴訟,其主張政府在氣候議題上的不充分行動,損害了未來世代的憲法基本權利。在亞洲,韓國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青年訴訟,在金道賢等訴韓國案(Do-Hyun Kim et al.v.South Korea)中,由非政府組織代表的韓國青年認為,韓國的氣候變化法確立的氣候目標不足以實現(xiàn)《巴黎協(xié)定》的溫度控制目標。訴請人援引憲法基本權利條款,認為韓國政府侵犯了青年一代所享有的生命權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訴請人特別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負擔在未來世代和現(xiàn)有世代之間不平等分配的情況,與韓國憲法第11條的規(guī)定相左。青年訴訟或者未來世代訴訟的涌現(xiàn),與近年來以“環(huán)保少女”為代表的氣候變化青年運動和公民社會動員相結合之現(xiàn)狀密不可分,這類訴訟受到更為廣泛的社會關注,從而在相對開明的司法系統(tǒng)中,更容易獲得法官的認同而取得成功。

  (三)宏觀進路:氣候人權審查之證成

  從最初的因紐特人向美洲人權委員會的請愿,到Urgenda案引起關于政府氣候目標的訴訟熱潮,人權論證隨著國際氣候治理格局的變化,探索更加成功的策略來督促相關方有效行動。氣候訴訟中人權論證之目的,不是僅在法庭之內取得勝利,而且是推動整個社會應對氣候危機的行動;同時這種行動要符合基本人權的精神,在氣候正義前提下實現(xiàn)不同類型、不同主體、不同代際之間人權需求的平衡。氣候訴訟人權論證給氣候治理提供的關鍵經驗是,帶著權利意識的“眼鏡”去監(jiān)督政府和企業(yè)的氣候行動。誠如學者所述,氣候訴訟人權進路的發(fā)展依賴“權利本位”的法文化背景,其成功經驗或許只能局限于少數(shù)國家。但是從實用主義角度看,作為訴訟策略的人權論證并不只是追求法庭內的勝利,改變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為模式。觀察氣候訴訟人權論證的演變,可以看到人權論證在氣候司法中的改變:從因紐特的失敗到Urgenda的成功,司法系統(tǒng)對于氣候變化危害和因果證明的態(tài)度,相比2005年已有了巨大的進步,這就是策略訴訟的積極意義所在。雖然氣候訴訟的人權論證在一些國家的法庭遭遇失敗,但是案件引起的有關人權和氣候變化的反思仍能持續(xù)發(fā)揮作用。法律文化和觀念是在不斷變化中的,這也是作為審查標準的人權論證著眼之處。

  目前主權國家的政府仍然是氣候治理責任的主要承擔者。故而,作為審查標準的氣候訴訟人權論證主要圍繞著不同層級政府展開,既包括對中央政府總體性氣候治理框架的監(jiān)督,也包括對地方政府氣候政策的監(jiān)督;既包括對氣候立法的實質審查,也包括對政府政策的程序審查;既包括對政府自身執(zhí)法行為的審查,也包括對政府授權或者資助的項目的審查;既有對政府有關減緩氣候變化舉措的審查,也包括對政府有關適應氣候變化舉措的審查。在以上關于政府氣候變化的訴訟中,人權論證證成了人權審查的法律正當性。當然,人權論證的審查對象也逐漸面向對溫室氣體排放貢獻巨大的能源和交通行業(yè),尤其是碳排放量巨大的企業(yè)。針對企業(yè)的氣候訴訟策略,除了借鑒對政府訴訟的經驗,人權論證試圖建立在企業(yè)治理和商業(yè)運行中的氣候審慎義務(climate due diligence)。前述殼牌石油公司案中的人權論證策略顯得捉襟見肘,尋找更合適的法律錨點就成為氣候審慎義務司法構建的重點。地球之友2023年2月在英國向殼牌石油公司提起了股東代表訴訟,主張殼牌石油董事會未能合理控制、管理可預見的氣候風險,從而違反了英國的公司法。這是首個氣候變化領域的公司法訴訟,試圖利用公司法中董事的信義義務,來構建企業(yè)氣候責任的法律錨點。雖然企業(yè)的“氣候審慎義務”進路的最終成功,還需通過訴訟案件的積累和發(fā)展;但在商業(yè)領域,訴訟風險會對企業(yè)的行為決策形成一定的約束,從而有望推動高碳行業(yè)的整體轉型。

  五、結語

  氣候變化訴訟緩解了氣候治理“姿態(tài)政治”的困境,推動了國際國內氣候治理行動。人權論證在不同類型氣候訴訟、尤其是策略訴訟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在支持和反對氣候行動案件中的運用,體現(xiàn)了氣候變化人權論證的相對性和復雜性;在有較大影響力案件中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體現(xiàn)了法律方法創(chuàng)新、氣候憲法主義和氣候人權審查的可能性。當前國際氣候治理結構中,治理主體仍是國家。氣候司法中的人權論證突破了人權義務論證的困境,轉而圍繞國家目標義務而展開,從歸責邏輯到訴訟策略,從國際法義務到國內法義務,從監(jiān)督政府行為逐步擴大到商業(yè)領域。氣候變化的人權論證逐漸超越了傳統(tǒng)人權法范疇,以更靈活多樣的進路推動氣候訴訟。

  需要強調的是,氣候訴訟成為氣候治理的前沿,是氣候變化科學日益成熟、氣候變化風險日益被公眾感知、氣候行動共識逐漸加強等社會變化在司法領域的反應。并不是氣候訴訟案件改變了氣候治理,而是司法訴訟體現(xiàn)了氣候治理的進步。從策略訴訟的角度觀察,人權既是氣候訴訟的目的,更是訴訟的手段。聚焦氣候訴訟的人權論證,并非是支持權利至上或者是落入西方主導人權觀的陷阱,而是更了解人權論證的工具性價值,運用人權論證達成推動氣候行動的目的。而在此過程中,公眾對于氣候變化與人權之間復雜、深刻的關系則有更全面的認識。畢竟法律發(fā)展的過程,不僅是“權力的游戲”,更是“權利的游戲”。氣候訴訟的人權論證促進的,除了督促各方有效行動,更重要的是將人權視角和人權理念真正地融入國家氣候治理的具體過程中。

  【楊欣,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助理研究員。本文系第70批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中美競爭視角下雙碳達標的司法治理研究”(2021M702103)階段性研究成果?!?br />
Abstract:Climate change lawsuits represented by strategic litigation have become a new force to promote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Among them,using the norms and theories of human rights law to present litigation claims,conduct legal reasoning,and form human rights argument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strategies for climate litigation.The Paris Agreement marked a major watershed for human rights argumentation in climate change lawsuits:Before the signing of the Agreement,human rights argumentation in climate change lawsuits remained in its trial stage;since the signing of the Paris Agreement,as a litigation strategy,it has become more flexible and diversified,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governanc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The uncertainty of climate legal oblig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legalization of climate targets have fostered new dimensions for human rights argumentation:shifting from an accountability logic to a litigation strategy,from international law to domestic law,from holding governments accountable to holding enterprises accountable.There are micro,meso,and macro paths to clarify the argumentation of human rights,all leading to truly integrating human rights perspectives and ideas into a nation’s specific process of climate governance and valuing and leveraging the value of human rights argumentation as a tool,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limate governance.

Keywords:Climate Change Lawsuits;Strategic Litigation;Human Rights Argumentation;Climate Targets

  (責任編輯  曹  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