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意大利羅馬大學法學院共同主辦的“2023·中歐人權研討會”在意大利羅馬舉辦。本屆研討會以"現代化與人權文明多樣性"為主題,下設"文明交流互鑒與現代人權理念的發(fā)展""現代化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現代化進程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數字時代的人權文明演進"3個分議題。
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姚璐在“分議題二:現代化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上作題為《“中國式現代化”對現代人權理念的貢獻》的發(fā)言。
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 姚璐
長期以來,當我們提“人權”的時候,常常把它作為一個法律的問題來討論。但近年來,隨著國際關系中身份政治問題的凸顯,人權成為大國競爭中“污名化”、“政治化”的重要武器。其實,無論從理論研究還是現實實踐而言,人權問題從來都是一個跨學科的問題。作為一名國際關系學者,我想從我的研究中做這樣一個討論。
一、人民人權——“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價值指向
中國有句老話叫“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決定了一個國家選擇自身的發(fā)展道路是不一樣的。對于中國來講,也具有一些獨屬于本國發(fā)展的特殊情況:例如中國的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是經濟體量巨大的現代化,也是貧富差距巨大的現代化……這些具體條件使得簡單地將西方理論和道路照搬、挪用至我國社會,往往會出現理論和現實的巨大割裂,進而無法充分指導實踐。故此,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認真學習西方現代化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結合本國國情,反思經驗教訓,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理論思想,并在二十大報告中做出了系統(tǒng)詮釋,提煉為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價值的“中國式現代化”理念。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和九個本質要求中,“人”或“人民”一詞出現了九次。可見,“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的現代化”為中心,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通過“以人為本”“以民為本”,取代“以資為本”“以物為本”的常規(guī)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從底層邏輯的層面上變革“人權保障的基礎”,從“物的依賴性”轉化為“人的依賴性”,做到了從“天賦人權”、“法賦人權”到“人民人權”的革新,從而豐富了現代人權理念。
二、文明多元——“中國式現代化”的締造價值
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問題也好、人權問題也好,都來自于他獨特的國家政治系統(tǒng)。對于中國來講,我們有著自身的政治和制度的選擇,基于中國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比如我們今天在羅馬,我們講“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對于中國而言,我們千年的文明也締造了今天的我們。例如,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之上,一切為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此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也有助于形成“由全體人民參與、對全體人民負責”的良性治理圖景。
同時,我們的人權理念源自于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華文明對人的定義不是從個體出發(fā),我們更加強調整體的、系統(tǒng)的概念,這是中華文明思考人一個基本的邏輯。所以我們在去處理跟人跟集體之間關系的時候,與西方有很大的差異。
最后,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大家可能很多人去過中國,但去到最多的應該是北京、上海、深圳這些發(fā)達的地區(qū)。我本人來自于中國的西部,這些年,我們的學術團隊做了很長時間的邊境調研。實際上,我們經濟發(fā)展有著明顯的南北差異、東西差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講,經濟發(fā)展的差異決定了中國對自己人權道路的選擇,對自己現代化內涵的界定。
三、基于實踐考察的“中國式現代化”人權價值內涵
首先,中國政府成功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zhàn),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準),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減貧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yè)發(fā)展和人類發(fā)展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醫(yī)療衛(wèi)生方面,面對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數,中國依然可以將城鄉(xiāng)居民免費享受的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項目擴展至14類,覆蓋居民生命全過程,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優(yōu)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譽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典范”。
其次,以公民受教育權為例,2020年,中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2%,學前教育基本普及;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2%,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全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高至91.2%,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在學總規(guī)模超過4000萬人,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高等教育體系。
然后,以生態(tài)關系為例。中國主張“天人合一”,其實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的家鄉(xiāng)有一條重要的水系叫漢江,今年暑假的時候習總書記到漢中考察,就去視察了漢江濕地公園。在早期發(fā)展的進程中,漢江沿岸有很多制藥企業(yè),面臨著嚴重的污染問題。但今天的漢江,就像水墨畫一樣,這就是這些年我們在生態(tài)治理領域作出的重大貢獻。
最后,中國人權的核心保障,就是我們今天講到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民主”不是一個中國原創(chuàng)的詞匯,我們從西方引進過來。但是從一定程度來講,中國的民主需要中國的理解,中國有自己的土壤,所以我們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有自己的政治邏輯、有自己的經濟邏輯、也有自己的文化邏輯。
以上就是我的匯報。我最后想說的是,我特別喜歡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一本小說叫《傲慢與偏見》。今天的世界有太多的沖突,有太多的不理解,有太多的身份政治,大家更加愿意通過塑造敵人來讓自己覺得自己更加強大。但是,這個世界需要克服的正是傲慢與偏見,我們才能真正地回歸和平與發(fā)展。